跳到主要內容

2013/11/24 搶救寂靜的旅程-范欽慧講座 饗響文教協會

   

2013/11/24 搶救寂靜的旅程-范欽慧講座
饗響文教協會



我想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知道台灣在什麼時候,會開什麼樣的花;
知道身邊的自然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觸動;
當我走進森林時,光是聽見鳥的叫聲,就能知道牠們的樣子。

我想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於是,我開始走進自然。


17多年前,當時還在《天下雜誌》從事新聞工作的欽慧,參與了「海闊天空的一代」專題的採訪寫作。負責編採台灣教育現況的她,因而有了走訪全台各地中小學現場的機會。當時,「鄉土教育」已經在台灣的中小學教育萌芽,各地的老師帶著欽慧走訪自己的家鄉、認識在地的自然人文。這樣的經驗,一方面觸動了欽慧對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欽慧對自身的反省:原來,自己從來也不算真正認識台灣。

因為不認識,所以渴望了解。

民國86年,欽慧開始擔任廣播節目「自然筆記」的主持人,帶著麥克風、錄音機跑遍台灣各地,走向她所想聆聽的聲音--自然的聲音。

對欽慧來說,這是一段充滿驚喜的狂想期、覺察期,在走入森林、走入自然的過程中,人的感官逐漸復甦,開始能感受到自然萬物的美麗、驚奇。欽慧也將這段走入自然的故事寫成文字、出書分享,並以資訊傳播者、社會教育者自詡,期盼讓更多人認識自然、珍惜自然。

而後,欽慧有機會參與紀錄片「黑潮三部曲」與「重回海洋」的製作,也開始她的藍色海洋期。坐著各式各樣的船,跟隨海流在日本、台灣、菲律賓間移動,紀錄海洋與人、海洋與生物的種種故事。

在欽慧走入自然的同時,她也開始成為與學習如何做一個母親。熱愛自然的她,也開始帶著孩子一齊走進自然。被戲稱為「親子旅遊達人」的欽慧,更像是一位「自然森活家」,帶著家庭、孩子走訪山川,體驗台灣的四季,聆聽與感受自然。在這一段「親子教養期」中,欽慧也出版了許多書籍,在一則則的紀錄與故事中,和大眾分享該如何在大自然的陪伴下陪伴孩子。

在走入自然的過程中,人們透過土地的生命重新覺察自我,這些因生命而起的觸動,除了讓人體悟生命的力量、增加了自己的智慧,更讓自己重新認識了對生命的感覺、重新感受生命的節奏。而對欽慧來說,「聲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座標,聲音帶領她重新尋找自己,尋找一條回家、回到土地的路。






我聆聽外界的聲音,
回過頭來,我聆聽內在的聲音。
因為這個聲音,
讓我開始想為土地、自然做一些事情。


因緣際會下,欽慧閱讀到《一平方英吋的寂靜》(One Square of Silence)這本書,並認識美國自然野地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開始一段關於「聲音」的旅程。

戈登.漢普頓長年紀錄著野地的聲音,但在這30年中,他漸漸發現那些有著自然寂靜之聲的地點正在慢慢改變。人聲、車聲、飛機從上空經過時產生的噪音,種種人造的聲音正在改變自然的聲景,甚至對各種聽覺敏銳的生物與當地生態造成危害。

在走訪之下,戈登發現全美國能在15分鐘內都沒有人造聲音干擾的區域,幾乎只剩20幾個。致力於「搶救寂靜」的戈登,在其中一個還沒有人造聲音危害的地點--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中,放了一顆印地安酋長贈與他的石頭,稱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以此為象徵,期盼能守護更多如此一般的寂靜之聲。

這段故事,讓欽慧備受啟發。

在欽慧過去於大自然錄音的過程中,錄入「人造聲音」的音檔,往往只被她視為「失敗的錄音」。但在認識到戈登.漢普頓對「寂靜」的努力後,欽慧發現,這些「失敗的錄音」正是台灣聲境正在改變的證據。她常常用現在的聲音比對17年前的聲音資料庫,過去的累積,讓欽慧有能力系統性的觀察到台灣聲境的改變。

欽慧與戈登的結識,讓她決定開始一趟「搶救寂靜的旅程」。用自己的能力與影響力,讓人們能用聲音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常常用眼睛去看,但卻很少用聲音去注意環境與自然的改變。

當我們有機會去比對過去與現在的聲音,
就會去發現、去問,為什麼以前可以聽到這個聲音?
在森林被破壞後,現在出現的聲音又是什麼?

當我們因為聲音而意識到有許多生命在一個地方存在與生活,
我們就不會任意的去破壞這些地方。

但這是需要教育的,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傾聽與覺察的能力。


台北市北投區承德路7段401巷,這條路曾經是許多賞鳥人心目中的聖殿,更有許多喜愛自然的人曾因沿路風景、此地寧靜深深觸動。

如今,這裡仍是台北居民在周末假日想到自然美景中遊憩放鬆時的首選之一,但在此地納入關渡自然公園、興建了腳踏車道後,人們體驗這條道路的方式已經有所不同。洲美快速道路的興建帶來車聲,一輛輛熱血追風的腳踏車帶來人聲,過往緩下心情,認真聆聽寧靜的機會不復再有。

17年前與17年後的錄音,喚醒欽慧與許多人的記憶,也讓他們察覺到環境的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地方也已經喪失了它以往的寧靜?忙碌喧囂的生活,又讓多少人失去了聆聽的能力?

為了「搶救寂靜」,欽慧開始更積極的進行關於「聲音」的環境教育。

她帶著孩子們手拿分貝測量器,去認識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有哪些「噪音」、哪些大自然的聲音?

她也和羅東林管處合作一個三年計畫,希望在太平山調查此地春夏秋冬的物種與聲音後,能訓練一批聲境保育員,採「公民科學家」的概念,讓一群人一起去聽、去記錄,最後學著帶領遊客安靜的進入這片寧靜中,讓這片曾讓她充滿觸動的寧靜森林成為讓人們學習傾聽的場域。

當人們能從麻痺的聽覺中甦醒,當人們認識到「噪音」對萬物的影響。(龐大風力發電機的旋轉噪音讓附近的動物昆蟲深受干擾、軍用潛水艇的音量造成海洋中的鯨豚失聰擱淺、校園外大卡車呼嘯而過……)「聲音」的啟發,必能讓人們更謙卑的面對自然,更尊重、包容所有的生命,也在學著聽見自然的同時,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延伸閱讀與欣賞:

欽慧老師的Blog「立地台灣(NATIVE)」

20121023《愛悅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20130521《愛悅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走向寂靜的萬里路,追尋自然消失前的最後樂音》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