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4/14一起來回味美援年代的鳥事吧!!




美援年代的台灣所發生的事件,學術資料中有清楚記錄著,美援年代與台灣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之間的關連性(這些鳥事),找劉志偉博士就對了。




跟著這些照片來找查吧
第一現場:西螺大橋上印有中美合作的標誌!!!

你有發現嗎?一位穿著筆挺的男士爲什麼牽著一頭驢??
( 在當時的台灣驢子並不盛行)




"吃麵讓你頭好又壯壯、皮膚白波波"

不生產小麥的台灣竟打著這樣的廣告,報紙、廣播電台更大力推廣


可愛也能當飯吃的養兔風潮
你相信熱狗裡餡料是兔肉嗎?

凡事都有前因後果,當然歷史與鳥事也有。
美援的形式千變萬化,包括金錢、糧食、物資、機械設備、武器和技術人力。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對剛引進的小麥極度陌生,於是美國就將小麥稱作『營養米』 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隨之,機械與技術人員都跟著引進來,並開始教台灣人民做麵包。當時從美國運來一台『油炸多福餅機』,一方面讓台灣民眾見識到自動化機器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讓參展民眾有機會品嘗多福餅的滋味。
(多福餅就是甜甜圈),台灣也在這時開始有了麵包、學烘培的技術。

小麥可以做成麵包麵食,若遇到不能吃,也不知如何使用的美援物資,才叫人一個頭兩個大,台灣就曾莫名其妙接受了25批驢子。意味著美國要給啥玩意,台灣只能全盤接收。

但美國為了讓小麥再深入台灣,不斷對米食有負面的評價,像吃米會得癌症、小孩長不高等等之類報導,一直推廣麵食的”正向力量”,演變至今日我們的糧食無不與美援有關。

活蹦亂跳的小兔子,你有想過他也是一道菜餚嗎?據說當時美軍的口糧就包括兔肉罐頭,美商也會到世界各地採買兔肉,台灣當時起了養兔風潮,民眾們便看準這養兔事業的前途。



有幾個很簡單的問題,請您想一想:
你今天早餐吃什麼,米飯?漢堡?
麥當勞能成為你的一餐嗎?
清粥小菜攤販你還有看到嗎,是不是在街道裡已經少之又少,甚至沒有了?


相信大家在這場說書會裡,笑聲是免不了的,對於較老一輩的聽眾,是和劉志偉博士談當時趣事,較年輕的聽眾便更長了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