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饗響公共論壇12期] 〈國際學生看台灣〉◎熊婕

[饗響公共論壇12期] 讀者回響

〈國際學生看台灣〉
熊婕(波蘭的台灣留學生)

台灣農業困境在服貿問題浮上檯面之前已存在多年。在台北出生長大,身為城市土包子的我,小時後對農業的印象僅限於餐桌上的食物。但依稀記得在2003年,我剛升上國中,看到新聞不停報導「白米炸彈客」的故事─替農民打抱不平現代廖添丁,為了引起政府及社會大眾注意,在公共場所擺放炸彈及白米。這是我第一次,除了國文課本上的「粒粒皆辛苦」,聽到電視媒體講述台灣農人的辛酸。事隔多年,記憶早如煙一般消散,而論壇初刊「服貿與農業:自由貿易vs.永續發展」又再次提到11年前楊儒門白米炸彈背後用農人血淚撰寫的故事,原來農業問題並非政府口中的精製化就可以解決,它反而提高了技術門檻,使得小農更難跨其門而入。

政府的任何一個小動作,都有可能造成社會巨變。2002簽署WTO後,台灣的稻米進口量大幅增長,而生產量卻大幅下降。台灣的小農敵不過國外低成本低售價的稻米,政府為了減少稻米生產而補助農民休耕(補助的錢還比種稻賺得多)。居住在城市的我看不清鄉村的變化,但也不難察覺大集團鯨吞蟬食傳統小商,高昂的租金逼得巷口小吃店倒閉。社區附近的公園空地越來越少、高樓越來越多,但我們卻負擔不起,雜貨鋪或來越少,7-11充斥街頭巷尾,不花上百元吃不到牛肉麵了。簽署WTO後農民生活每況愈下,服貿施效後又會如何?我們不得不擔心政府不經審查或公聽即簽約的行為,等於將台灣廉價賣出。

台灣的農業問題和我們每天吃的米食一樣,每天都會出現,只是我們不關心、不去碰。啟只是農業,多年來我們僅僅把發臭的垃圾藏起來,以為眼不見為淨,但那腐爛的味道仍飄散在空氣中,問題依舊存在。

學運十七天期間感謝海外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在波蘭的外國朋友因此知悉台灣的狀況。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反映大相逕庭。烏克蘭同學表示同情,希望台灣能平安;波蘭朋友眉頭一皺,表示現在世界怎麼如此不和平;奈及利亞室友卻對我說:「這根本沒甚麼!在奈及利亞我們不抗議,一定是直接打起來,死傷不在話下。但是我們又能做甚麼改變?我們甚麼也不能做……」。雖然她的這句話讓我失落了一個晚上,但更加讓我確信,我不希望未來只能保有這種無力感,我不希望台灣未來會像奈及利亞一樣,加入抗爭非死即傷。現今我們能用和平的行動,表達我們對服貿條文內容和政府處理態度的不滿,並迫使政府做出改變。如英國舒馬赫學院創辦人Satish Kumar說:「若不接受,站起來抗爭,爭取自己的權利」。我欣慰台灣的和平與理信,但這絕不會使台灣人對擺在眼前的不公正沉默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