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饗響公共論壇12期] 〈318學運過後〉◎廖嘉展

[饗響公共論壇12期] 讀者回響
318學運過後〉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318學運過後,國民黨、各部會、行政院找來多位新媒體專家、網路分析專家,針對學運檢討。當中結論之一,不會宣傳,尤其是不會運用新媒體,所以要加強新媒體之運用,在網路上若有500人的文宣辯護大隊,就可以扭轉劣勢;並言在網路上支持318學運的,大約只有20萬人,不足為懼,政策不用轉彎。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執政者不思為何太陽花學運會蜂擁,卻執迷新媒體,甚至認為20萬人不足為懼,那大慨是開錯藥方,將會加速國民黨的敗局。
  全球經濟分工體系是現實,台灣早期是從農村擠壓剩餘人口到工廠,現在則是從工廠擠壓剩餘人口回農村。難的是,大多農村還是在被擠壓的過程,又面臨被工廠擠壓的失業人口,這雙重擠壓導至農村社會更大的困境,在農業經濟難以為繼之下的集體社會挫折也就更加的激烈,舉凡因失業問題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台灣面臨社會安全瓣失調的窘境。
  執政者雖知問題,但不知其嚴重性,雖有政策(如相關之社福照顧、社區營造、農村再生等計畫),但這些計畫多各自發展,抓不住重點,沒有累積,甚至是價值錯亂的發展,浪費了國家的資源。
  這其中最大的病根是治理失靈。地方政府的弊病叢生,地方政府最常說的是:「我們沒錢又沒人!」這也導致中央及NPO與地方政府間的信任落差,地方政府長期的不做事,或做壞事,更導致能力的退化,地方的弱化。
  有些地方弱化是10年、20年、30年算的,政府能力難以翻轉。
  318學運過後,我們可以做甚麼?
  政府不應把學運份子看成是暴民,要珍惜、傾聽學運訴求的內涵與台灣社會現況的關係,並開啟一個關心台灣社會未來可以改造的參與之路,轉化知識份子可實踐的途徑,去除學運分子為阻力的心態,扭轉為改造社會的助力。
  我對政府並不樂觀,因為決策者的保守性格予封閉態度,凡批評者非我族類,加上主觀的心態,將使困局依舊。政府並不想對話,還是迷戀自己的權勢與判斷,從經貿國是論壇可見一般。過了318學運,若無其事,這將醞釀下一次更大的抗爭行動。
  大學生走入民間,這是何其辛苦與不易的事,因此,民間之NPO如何發揮平台作用,下鄉蹲點,觀察、學習、實踐,在最需要的地方開花結果,是期待,是考驗。當然,這挑戰很大,學運者個人與組織間如何對話,如何增進彼此更多的信任,如何獲得社會更多的實質支持,就像地震一樣,救難初期愛心湧入,但進入重建期,已不多見願意支持長期社區營造的資源,如此的話,學運工作者,也只能淪為倡議者的角色,而無法在現實的社區社會生活中,試著實踐自己的理想。

  彼此敞開心胸,體貼彼此的善意,學習彼此的信任關係,在對話中重啟政府與民間社群協力治理的模式,或許才有可能建構台灣新的未來。